是短评字数超了
前面有点平,女主突然间就很喜欢游泳突然间就很强,不过也可以理解为为后面横跨英吉利海峡戏份压缩时间。因为当时女性地位底下让天赋异禀的女主得不到跟男性同等的训练条件,她靠能力拉到跨海峡的赞助但还是被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男性迫害,但最终她还是完成了目标。女主的第二次跨海全程泪点她一个人在夜晚的海里孤立无援时看到岸边的人们为她燃起的火把。女性在打破歧视争取平权的路上总是会被一些既得利益的男性的打压,但这并不能掩盖优秀女性的光芒

看完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泳者之心”的译名在豆瓣被吐槽。因为Young Woman And The Sea自始至终都是两条鲜明的主线
一条是游泳励志番
一条是女性摆脱偏见、挣脱命运、打破不公的诗
致敬Old Man and the Sea的英文片名做到了二者兼有,中文译名却隐去了其中一部分
从最开始引入“swim”话题的新闻(因为女性不会游泳,所以当一艘汽船起火时船上八百多名女性乘客丧生,即使距离岸边很近,她们也没有勇气与能力跳船逃生)到Trudy接触游泳时男女泳池的分别

也许是为了致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影片采用了这样的片名,中文却翻译成《泳者之心》。这种翻译并不公允,甚至可以视为译者和发行商的一种有意忽视。因为片中的主角要泅渡的海不仅是跨度21英里的英吉利海峡,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女人的处境。
那是怎样的一种处境呢?影片在许多地方做了展示。女运动员的游泳比赛被称为表演赛,解说员用那种描述小狗赛跑的语气,夸耀女运动员们都经过训练,他说“these bird”。为了遮掩身形,女人的泳装都松垮、不合身,主角的肩部带着伤痕
去年《芭比》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女性主义营销,当时看完之后,就在思考,为什么这样浮夸的,空洞的,标签式的营销会成功。今年上半年也曾陷入短剧的全民热潮,但这种对热潮的追逐很快退却,但让我明白了一些营销手段的成功逻辑。当时对《芭比》的批评,比如充斥着口号而不是思辨,比如塑料感的乐园毫无真实感,这些都同样适用于短剧,这些都是精准的抓住当下众多观众的兴趣点。当下观众仿佛不再需要任何艰深的东西,故事最好都是童话,玄幻或者网络爽文。但这是真的吗?
电影《泳者之心》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泳者之心”2024,涉过恐惧的海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zufoo.cn/fengche/dy-78550.html